黃芪主產(chǎn)山西、內(nèi)蒙古、黑龍江等地。以身干、條粗長、皺紋少、質(zhì)堅而綿不易折斷、粉性足、味甜、無黑心和空心者為佳。生用或蜜炙用。同時又叫獨根、二人抬口芪、箭芪、棉芪、北芪、口芪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
甘,微溫。歸脾、肺經(jīng)。
【保健功效】
補氣養(yǎng)生,保健抗衰,固表,生肌,利水。
【臨床應用】
1.脾胃氣虛之倦怠乏力、頭暈食少、體弱衰老等。肺氣虛之氣短懶言、喘咳、聲音低微等。中氣下陷之久泄脫肛、子宮脫垂、胃下垂等。氣血雙虛之崩漏帶下,偏癱麻木等。氣虛者多與黨參、白術、山藥、炙甘草等補氣藥同用,如參芪膏(配人參)治氣虛諸證;芪術膏(配白術)治脾虛諸證;芪附膏(配附子)治陽虛諸證。治中氣下陷者常與升麻、柴胡等配伍,如補中益氣湯。治氣血雙虛者,多配伍當歸、熟地等,如補陽還五湯治偏癱,當歸補血湯治崩漏。
2.衛(wèi)陽不固,腠理疏松而自汗出,本品補氣固表止汗,故適用于虛汗證。常與麻黃根、浮小麥、牡蠣等配伍,如牡蠣散。虛人感冒風寒,汗出惡風者,與防風、白術同用,如玉屏風散。同助陽藥配伍,又治陽虛自汗。同滋陰藥配伍,還治陰虛盜汗。
3.用于氣血不足所致之瘡瘍內(nèi)陷、成膿不潰或潰后久不收口。本品補氣生血,托毒生肌。用于膿成不潰者,多與當歸、穿山甲、皂刺等同用,如透膿散;用于瘡瘍內(nèi)陷或久潰不斂,常與當歸、白術、黨參等配伍,如黃芪內(nèi)托散。
4.用于氣虛脾弱之身面浮腫、小便不利等證,本品補氣健脾助運化,以利水消腫。常與白術、防己或桂枝、茯苓等配伍,如防己黃芪湯治風水證;防己茯苓湯治皮水浮腫證。黃芪又可用于久病體虛消渴證,常與山藥、麥冬、天花粉等配伍,如黃芪湯、玉液湯均治消渴證。此外,肺虛咳喘、腎虛腰膝酸軟、陽痿遺精、婦女胎前產(chǎn)后、久不受孕等氣虛衰弱患者無不可用。
本文作者:常宏藥機 本文鏈接:m.jstshb.cn 版權所有@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 |